揭秘讴歌“当代愚公精神”的沙石峪陈列馆

2019-06-09
来源:中华魂网    

  【编者按】笔者于2019年6月6日,陪同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人员: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周总理卫士高振普将军,原中央警卫局保健处护士长、周总理保健护士许奉生和张心莉,原中央警卫局保健处药房主任周述华亲临沙石峪村参与“栽海棠树、想总理活动”。本记者通过对石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地参观和学习,笔者认为当年沙石峪人民改天换地的难度不亚于大寨人民,沙石峪是当代的愚公;如今,进入习近平新时代,沙石峪人开创的当代愚公精神并没有过时,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知晓。特此,将沙石峪陈列馆内容公之于众,期望大家前往参观学习。与参观沙石峪陈列馆,请找联系人:周国军(中共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联系电话:150 7652 3458。记者陈龙狮、通讯员王艳双联合报道。

  沙石峪陈列馆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新店镇沙石峪村,是展览展示上个世纪沙石峪人民用“当代愚公精神”改天换地的展馆,是沙石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科院基地、大口井、国际友谊林、一亩田、张贵顺故居、愚公洞、陈列馆等场馆场所)的主场馆。

IMG_5778.JPG

  沙石峪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生态文化村、文明村、国家级民兵预备役先进工作单位、河北省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沙石峪陈列馆于2009年10月29日正式开馆; 2013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四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后被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50多所重点高校和大专院校确定为德育教育基地,先后接待近十万多位中外观众。

  沙石峪陈列馆建成总面积3700平米,沙石峪陈列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立下愚公志、深山展宏图”,介绍了沙石峪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沙石峪人苦苦求索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是“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介绍了兴修水利、开山造田、开挖愚公洞的动人故事。第三部分厅是“殷切的关怀、热切的期盼”,主要讲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到访和社会各界的关怀。第四部分是“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介绍了是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的时代内涵。

  进入沙石峪陈列馆,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沙石峪人物浮雕”,她是由清华美院雕塑系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洪亮教授主持设计的。“沙石峪人物浮雕”一共展示了五位人物。

IMG_5806.JPG

  “沙石峪人物浮雕”中间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曾于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先后两次来沙石峪参观视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沙石峪的关心的支持;在周总理的左侧是原沙石峪村支部书记张贵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沙石峪人民面对“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就是他号召沙石峪人立志做当代愚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人间奇迹,将沙石峪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在张贵顺书记左侧的是第二任党支部书记的闫福忠,无论是在兴修水利、开山造田还是开凿愚公洞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在闫福忠书记旁边的是时任妇女主任赵凤兰,在1965年担水抗旱过程中,曾锻炼了108将,其中60名铁汉子、31名铁姑娘、还有17位铁大嫂,赵凤兰就是31名铁姑娘的优秀代表;在周总理的右侧是时任大队长闫宝玉,在沙石峪移山造田的过程中,他一直和张书记等人战斗在最艰难的第一线。“沙石峪人物浮雕”基座镶嵌“艰苦奋斗、继往开来”八个大字,这就是沙石峪陈列馆的主题。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石峪人的愚公移山行为传遍了祖国四面八方。1971年,周总理让中央新影来到沙石峪拍摄一部纪录片,号召全国人民向沙石峪学习,浮雕右侧的《当代愚公换新天》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曲,这是一首沙石峪人用民用钢钎铁锤谱曲,用特有的拼搏填词,用崇高的理想吼出的催人奋进的乐章,舒自强之豪迈,发自信之强音,歌颂沙石峪人战天斗地的当代愚公精神。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流行于整个中国。穿越岁月的长河,镌刻着时代的沧桑巨变。

  沙石峪人一直牢记着周总理的嘱托,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进入新世纪他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东墙部分就是今日沙石峪的新貌照片;

IMG_5920.JPG

  1962年,党中央曾选派很多干部到农村调研,当时的中央办公厅秘书,《人民日报》记者东升同志就曾到沙石峪边劳动边调研,被沙石峪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深深感动,欣然动笔写下《看愚公怎样移山》的报告文学,并于1962年6月27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配发了社论《一篇活教材》;整个南墙部分就是这篇报道。

  西墙部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沙石峪的赞誉,周恩来、李先念、陈毅、温家宝等都曾给以沙石峪很高的赞誉,大家可以看一下。

IMG_5849.JPG

  感染人的不光是沙石峪精神,同样还有沙石峪的千层石。最初外宾访问沙石峪离开时,热情好客的沙石峪人皆以“红枣、核桃”相赠。后来发现外宾对千层石特别青睐,于是灵机闪现:把毛主席语录、诗词及针对外宾身份的恰当文字书写在石头上作为“礼物”赠给外宾不是更有意义吗?果然这一举动大受欢迎。来访外宾如获至宝。当年莫桑比克总统尼雷尔说:“这比什么都珍贵,它给了我们精神力量。” 向外宾赠石的行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更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赞赏:“有创意,有意义,做了宣传,增进了友谊;而且不用花钱,符合勤俭节约原则,值得提倡。”并强调:凡到沙石峪参访的贵宾,必须每人送一小块石头做纪念!

微信图片_20190609145829.jpg

IMG_5856.JPG

  谁能想到一块小小的石头,承载了沙石峪精神,承载了新中国的形象,成为友谊的使者,从小山村走向了全世界。

  第一部分:“立下愚公志 深山展鸿图”。

  微信图片_20190609150117.jpg微信图片_20190609150111.jpg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沙石峪的地理位置,沙石峪位于遵化市区南部20公里处,新店子镇辖区之内,沙石峪地处山区,有44个行政村之一;解放前她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沟,老百姓过着“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棉衣”的悲惨生活。最初这里的名字叫做大狼峪北沟,因这里无水少土,尽是石头,才顾名思义起名沙石峪。这里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谣:“嫁女不嫁沙石峪,尽是石头没有地,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棉衣”,真实的讲述了沙石峪当时的恶劣条件,只有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或是逃债的人才会到这个鬼哭狼嚎之地避难谋生,这些穷苦的人们从石头缝里抠出点珍贵的土种上了一小片庄稼,可是山外的地主嗅到了人烟,来这里进行瓜分,交了租子,老百姓们自己没有了吃的,无奈之下,挑儿担女出去逃荒,有的甚至是卖儿买女来谋生。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大照片,这就是当时村民住的石板房,可见当时居住条件之差。黑暗总有尽头,沙石峪来了共产党,建立了以张贵顺为书记的党支部,党带领人民斗倒了土豪劣绅,赶走了日本鬼子,1947年,沙石峪获得了解放,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沙石峪缺水少土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人民生活依然很艰辛。1949年沙石峪刮起了下山风,大多数男劳力都出去做工了,地都撂荒了,我们这位张贵顺老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通过召开两委扩大会议,反复研究,1951年成立了全村第一个互助组,之后还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产量提高了,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1957年,张贵顺到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在农业展览馆参观时,看到了毛主席对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的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历家寨是一个好例”, 他低头学习历家寨的治山经验,抬头看看毛主席画像,突然觉得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这句话是对着他说的。呵,这是毛主席叫我移山呐!张贵顺终于找到了治穷的良方,他在心里描绘了一张沙石峪移山造田的蓝图。从北京回来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向当时的遵化县县委书记曹寿山做了汇报,曹书记非常支持他,并给了他一部毛主席的著作《愚公移山》,张贵顺还把从北京带回来的50张毛主席的画像捧给了贫下中农,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红太阳”,然后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愚公移山》,学到动情处,各个麽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就去开山。

  制定计划的第二天,张贵顺就带领着大队长闫宝玉和民兵连长李凤元到南山脚下搞测量,准备削掉两个山头,填平一个山沟,造出一块好地,工程十分浩大,李凤元提出了“夜战马超”的计划,散了夜校之后,再加班干两个小时,经过几十个昼夜的奋斗,沙石峪第一块人造平原诞生了,并取名“青年地” ,并在那里立碑“青年有毅力,一块石头变块地;老年毅力大,青年地上老头坝”,以此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愚公移山的第一仗。

  第二展厅:“万里千担一亩田 青石板上创高产”。有“兴修水利”、“开山造田”、“开凿愚公洞”、“实物展厅”、“英雄赞歌”等五组内容。

  微信图片_20190609150051.jpg

  (一)兴修水利:沙石峪是个滴水贵如油的地方,每天天还没亮,家家户户就会背着水葫芦,担着水桶到大老峪去取水,无论严寒酷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刚过门两天的赵凤兰准备把穿脏的嫁衣清洗一下,于是舀了半瓢水清洗了嫁衣,婆婆又用这半瓢水洗了常年不见水星的布衫,奶奶又用剩下的水洗了破布,最后还用这些水为了猪,可见水资源在当地的珍贵。

  1965年,沙石峪还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一连253天滴雨未落,沙石峪人个个争先,他们相信人定胜天,于是担水抗旱83天,担水6500担,行程41万华里,使800亩土地种上了庄稼,秋后获得了亩产560斤的大丰收。也就是因为这次大旱,为了彻底改变沙石峪滴水贵如油的缺水局面,充分保障农业生产,沙石峪村党支部决心在青石板上大兴水利。全村干部群众发扬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的硬骨头精神,经过五冬六春的奋力拚搏,终于在北山建成了直径11米的大口井,铺设了1300米的引水管道,还先后在南山和东山打成了三眼机井,彻底解决了困扰沙石峪人多年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微信图片_20190609145927.jpg(二)开山造田:1965年冬,张贵顺从外地取经回来,经党支部和村委联席会讨论,决定要在沙石峪北山修建梯田。为了打消人们的畏难情绪,先由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大队长闫宝玉和民兵连长李凤元,带领基干民兵在北山青石板上修一亩梯田作为示范。由于北山坡度大,只有凿成石槽,垒成坝,再从五华里外担土回填,才能建成梯田。尽管困难重重,但沙石峪人并不屈服。1966年正月初三,沙石峪的基干民兵排着队,迎着漫天的飞雪开上了北山。一声口号一堆石,一声锤响一把汗,石槽在半尺、一尺地向地下延伸。工程进展很快,一亩大的石槽就要凿出来了。党支部根据群众提出的建议,决定白天凿石开地,晚上出去担土。全村的男女老少从朝霞拨开晓雾的清晨,到暮霭笼罩山峦的黄昏,运土的人群络绎不绝。十几天时间,担土2300多担,行程一万多里,在一亩大的石槽里铺上了一尺厚的土层。随后,北山上23亩大寨田的工程全面展开,青年民兵打冲锋,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一春奋战,23亩保肥、蓄水的梯田平展展地铺在了北山上。

  我们看这张图片,展示的是硬连长闫宝玉和李凤元,抡起虎头锤在青石板上劈石,带头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人称“铁汉子、硬连长”。

  民兵连合力搬开形如卧牛的石头,老书记张贵顺搬起巨石垒砌老头坝,从男女老少群情激昂,张贵顺老人那份执着的神态,中年人那份坚定的表情,青年人那种终于等到那一刻的神采,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搬起、挑起的不仅仅是一块石头、一筐土,而是一种改变贫穷面貌的力量,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信仰,就是要在绝望之地开造出生命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190609150034.jpg

  (三)开凿愚公洞:沙石峪四面环山,只有一个南山口可以出入,交通十分不便。1971年春,党支部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了方便取土,加快发展农业,提出要凿通北山,实现南北通达,打开新天地。在上级党委和解放军的支持下,凿山洞的工程很快就开始了,任务交给了当时的民兵连长李凤元和27个民兵。民兵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排除了一次又一次危险,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打通了山洞,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不仅如此,沙石峪村还用打山洞挖出的石头,支援国家建设,集体打石渣四千五百方,社员开展家庭副业打了一千多方。

  微信图片_20190609150024.jpg

  (四)英雄赞歌:任何美好生活的获得都不会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沙石峪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需要英雄而且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悲壮历程。

  展示张贵顺、闫岳胜、李凤元、闫宝玉、 赵凤兰、闫福忠、闫玉萍、李述珍、陈玉珍、李述旺、周凤林、闫宝贺、周福林、李长顺、王义春、闫宝余、李述臣、张福来等18位英雄人物的照片并附个人简介,并展示张贵顺的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振兴唐山功臣奖章证书和党的十二大代表证。

微信图片_20190609145935.jpg

  (五)实物展厅:采用照片与实景相结合的形式,真实地再现当年沙石峪人民 修筑梯田、开山造田等劳动场景,以及铁锨、大锤、钢钎、扁担等劳动工具。

  第三展厅:“热情的关怀 殷切的希望”。

  将介绍党的关怀及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的支持。包括党的关怀及周总理的两次到访、中外友好往来,全国各族人民及国际友人的支持等内容。

微信图片_20190609145757.jpg

  (一)党的关怀和周总理的两次到访:1962年,党中央选派了很多干部到农村调研,中央办公厅秘书、新华社记者李东生来沙石峪边劳动,边调研,被沙石峪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深深感动,欣然动笔写下《看愚公怎样移山》的长篇通讯,于1962年6月27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配发了社论。周总理看后非常高兴,于1966年初春,派中央农林政治部副主任王振扬来此考察,王振扬等人在沙石峪详细考察后,对张贵顺组织群众顽强抗旱的动人事迹感触极深,迅速写成简报向周总理报告。

  1966年4月初,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将率党政代表团来中国访问,阿尔巴尼亚是一个多山、少雨、干旱的国家,要求参观一个地形、环境、气候条件与他们相仿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在研究接待方案的会议上,王振扬将沙石峪的情况向周总理作了汇报,经反复研究,周总理决定带外宾参观沙石峪。1966年4月29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以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为首的党政代表团来沙石峪参观访问。周总理刚下飞机就对张贵顺说:“我在飞机上看到了你们的条件和变化,你们才是真正的当代活‘愚公’”。 在听取了张贵顺的汇报后,周总理高兴地说:“越是贫苦的地方,人们的干劲越大。你们这种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很值得各地学习效仿。”通过参观,总理对沙石峪的变化赞誉不已说:“你们能够把贫穷的家乡改变得这样好,在中国还是少见的,正好作为我们的大学校嘛!千万记住,要让愚公精神代代相传啊!”,并与谢胡种下了中阿友谊树。擅长诗赋的陈毅副总理非常激动,当即作诗一首“艰苦奋斗毅当先,劈山填涧造良田,为了农业夺高产,万里千担一亩田,万里还要继续走,千担还要永远挑。”

  1967年2月5日,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第二次访问了沙石峪。据记载,陈毅副总理来过三次,李先念副总理来过三次。1995年12月10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也来过一次。

  (二)中外友好往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沙石峪先后接待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观外宾人数达1万多人,使世界人民了解了当代愚公精神,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全国各族人民及国际友人的支持:沙石峪的动人事迹随着各地前来参观的人们传遍四方。来自各地参观的人们,不约而同地给沙石峪带来礼物——土。解放军来了,他们背包里、麻袋里装的是沉甸甸的土;朝鲜族阿妈妮来了,她们从山外顶来的是土;藏族和蒙古族的同志们,用大袍子兜来的是土。消息传到国外,国际友人远隔重洋,给沙石峪人民寄来了友谊土;到这里参观的国际友人,带来的礼物也是土……。

  第四展厅:“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

  新的时期、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沙石峪人在党的领导下,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与北京基石集团成功签约,苦干实干谱写唐山转型发展的崭新篇章。特别是我们遵化市在传承中也形成了新时期的遵化精神、遵化力量,即自己救自己的自信自立、不获全胜坚决不收兵的执着担当、对事不对人的公平正义、人人一把好、共吹一个调的同心同德,在重返百强、再创辉煌的道路上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所以说大力弘扬当代愚公精神,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微信图片_20190609150011.jpg

  一是与“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 “撸起袖子加油干”,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其精神实质是实干精神。沙石峪人开山造田、开挖大口井、开凿愚公洞的动人事迹的实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与总书记的提出的实干精神一脉相承。

  二是有利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国际友人给沙石峪带来了友谊土,带回去的是愚公精神,当代愚公精神的诞生地沙石峪在中国外交史上书写过旖旎的篇章,相信在沙石峪建设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会在未来续写更加壮美的外事传奇。

微信图片_20190609145859.jpg

  三是有利于愚公精神代代相传。沙石峪人被周总理总理誉为当代活愚公,并指出“要让愚公精神代代相传啊!”;陈毅副总理指出“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2017年5月13日来沙石峪村调研时指出:要将沙石峪打造成对外开放的窗口,积极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别是习总书记指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打好脱贫攻坚战”。因此,在当代愚公精神的发源地沙石峪建设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符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