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钉子,反倒碰出好点子(一线行走)

2019-04-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转变固有思维方式、生产生活习惯远非一朝一夕,要从点滴处激励和引导群众增强脱贫的主动性

  去年,落实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南京市六合区帮扶西宁市湟源县探索贫困户劳务输出、转移就业。谁成想:头天,40人从西宁到了南京;次日,就有15人不辞而别。

  找到时,盘算返乡的他们正在逛夫子庙,“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捎带手,把新发的铺盖卷也扛走了。

  “赔本也没赚吆喝”,从六合选派到湟源的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宋建直言,“前期挨家征求贫困户意愿,并推出精准帮扶措施,比如因人定岗、组织培训、代缴社保、报销路费,哪知最后成形的事还是变了卦。”

  政策挺好,费的气力也不小,贫困户为啥还“落跑”?这个故事,我跟青海省其他州县的挂职扶贫干部聊起后,引起共鸣,且得知这绝非个案。

  要说,就业本是双向选择,签过合同到了用工单位又改主意的事儿也常有。再说,还有25人留下了,有的今年春节都没顾上回老家。

  但扶贫开发,目的是带动少数困难群众实现均衡发展,小康路上不掉队。政策好只是“立竿”,效果好才能“见影”,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好政策“碰了钉子”,其背后的“病灶”还须对症下药。

  再访湟源,城关镇最热闹的街面上,新开了一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积分换物品”超市。这是宋建的点子:贫困户只要参加村里组织的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就能累积积分,并可到超市用积分免费兑换日用品;物品来自南京市六合区、西宁市湟源县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

  纳隆口村的郭明善成了全县贫困户“积分换物品”第一人。“有激励就有动力,参加政策学习老汉可积极”,驻村第一书记史明娟说,“学着学着,老汉开始‘撺掇’儿子外出务工,挣了钱,前阵儿刚把儿媳妇娶进门。”

  碰钉子,反倒碰出个好点子。西北欠发达地区相对闭塞保守、安土重迁,贫困人口大多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更缺乏走出去的视野和勇气,转变固有思维方式、生产生活习惯远非一朝一夕,亟待从点滴处激励和引导他们增强脱贫的主动性,扭转“等靠要”思想。

  积分换物品,既是帮扶,也在引导贫困户主动学政策、学技能。扶志又扶智,这样的好点子,不嫌多!从东部来的宋建,越来越接西北的地气,“已经有近百户贫困户参与了‘积分换物品’,很踊跃,今年计划向更多乡镇推广!”

  从西宁到南京的跨度有点大,那不妨慢慢做起,贫困户愿意走出家门闯市场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而转移就业也要继续搞。“播下一颗更宽广世界的种子”,宋建说,“总有一天会挂果。”

  (作者为本报青海分社记者)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

 
 
(责编:王红玉、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