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海原:“炕头活”变成致富宝 指尖上实现脱贫梦

2018-08-02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银川7月31日电 (贾茹、实习生 何鑫)宁夏海原县地处六盘山北麓。盛唐时,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历经宋、元、明、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刺绣、剪纸。这个地方,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千百年来,海原刺绣、剪纸工艺精湛,流传不衰,成为流传极广的民间艺术。近年来,海原人不再靠天吃饭,在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当地群众靠着学习刺绣、剪纸技艺,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离土”脱贫道路。

  技术扶贫 靠手艺实现致富梦

  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张普通的红纸,伴随着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跃然纸上。在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45岁的田志花像往常一样来到清水阁剪纸坊赶制订单。为了补贴家用,她利用农闲时间,在剪纸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担任初级培训教师和剪纸工人。

  “以前剪纸就是兴趣爱好,没想到这门手艺还能赚钱。”田志花告诉记者,自己一年抽出2个月的时间在剪纸基地当培训老师,收入六七千不成问题。除此之外,还有额外的剪纸计件工资。近几年,越来越多心灵手巧的海原人走进剪纸刺绣技能培训班,把“炕头活”变成致富宝,靠手工艺品创业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5年以来,海原县立足当地刺绣剪纸优势,整合现有合作社,成立了文化产业公司,不断推进刺绣剪纸技能培训、生产加工。

  除了剪纸刺绣培训,海原县还积极推动精准脱贫能力培训,2016年培训范围覆盖全县17个乡镇,以海原县“十二五”和“十三五”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45岁以下、有转移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劳动力及劳务移民为主要对象,通过雨露计划扶贫助学、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机动车驾驶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与电商培训等方式提升劳动技能素质,加强就业技能锻炼,实现精准脱贫。

  “前店后厂” 辐射带动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剪纸刺绣版的《富春山居图》、绣花的钱夹、小巧别致的香囊……走进位于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的海原县刺绣剪纸非遗文化展示厅,小到香囊,大到巨幅的装饰画,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作为当地“离土”脱贫的重点产业之一,海原县以刺绣剪纸产业为重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为依托,以96个脱贫村的建档立卡妇女为对象,以脱贫助困为目标,引进上海牡丹缘非遗文化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了宁夏牡丹缘非遗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海原回绣”“海原剪纸”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培育合作社,打造刺绣剪纸专业村,分层次多渠道培训农村妇女,走“公司+合作社+专业村+专业户”的企业化发展路子,将刺绣剪纸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有序分工,形成了“前店后厂”模式,辐射带动了合作社和专业村的发展帮助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吸纳刺绣剪纸公司和合作社10家,带动刺绣专业村24个,培训技能人员420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2650人次,年产值1600多万元,有650户建档立卡户得到创业增收。

  “目前,我们这里正在积极研发刺绣相关产品,向服装方面发展。”海原县万绣庄刺绣剪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惠琴表示。

  随着品牌的逐渐打响,海原刺绣、剪纸的产品,努力实现“产品创意多样化、产品需求个性化、产品风格特色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经营管理规范化、加工制作订单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产品工艺精品化”。未来,将通过打造专业村,进一步带动专业户逐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