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多彩贵州又迎来一个旅游旺季,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接踵而至,避暑游历、畅享清凉。
近年来,我省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全景式规划、推动全产业融合、优化全方位服务,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催生“旅游+”多业态产品,打造品质更优、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的山地旅游大省和全域旅游示范省。
“确定一个主题,熔铸一个亮点,打造一个精品。”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自2006年启动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旅发大会已经成为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并推动贵州旅游业实现了高速发展、跨越发展。
2012年到2017年,到贵州旅游人数从每年2.14亿人次增长至7.44亿人次,增长了247%。201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7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1.6%。
建设山地旅游大省、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的井喷式增长,让贵州“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品牌越来越响亮,贵州开启了多彩贵州旅游新时代。
“旅游+大扶贫”:带动百万农户增收脱贫
每到夏天,成千上万的重庆等都市人就像“候鸟”一样飞到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村,带热了村里的乡村旅游,吃饭住宿一体化服务,外带当地藤编、豆腐干等特色产品,一大批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娄山关村只是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
有统计表明,我省旅游资源60%以上分布在相对贫困的乡村。201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要求确保“十三五”期间,通过旅游发展助推全省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旅游是扶贫的翅膀,扶贫是旅游的战场”。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部署,贵州将山地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渠道,走出了一条优质旅游、高效旅游、绿色旅游、满意旅游、智慧旅游为支撑的山地全域旅游发展新路。
即将在黔东南州召开的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发展乡村旅游 助推脱贫攻坚”为主题,旨在做大做强以山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把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确保旅游业旺季更旺,帮助更多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发展脱贫。
旅游扶贫,正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贵州脱贫的生力军。2018年,旅游扶贫的目标是确保带动28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旅游+大生态”:绿水青山变成座座金山
从古到今,从江县岜沙苗寨的岜沙人从不滥伐一颗树木。“生命树”是岜沙人生命的象征,“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当地的老人说,是茫茫的大森林保护了岜沙祖先,是树木让岜沙人得以生存并繁衍。而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风民俗每年吸引80多万中外游客前来岜沙旅游体验。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我们的金饭碗。”铜仁梵净山下开旅店的李洁说。7月初,梵净山成功申遗,这是我省继“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中国丹霞”——赤水、“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之后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我省首个独立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贵州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今年6月发布的《2017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贵州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6.5%、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人们实实在在享受了生态带来的红利。2017年,贵州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贵州做好生态保护,发挥生态优势,绿色建设、绿色管理、绿色出行、绿色服务优势,用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理念发展旅游产业。
“旅游+大数据”:数据智慧助力产业腾飞
5月24日,2018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旅游网共同成立的“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正式落地贵州,标志着贵州大数据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又一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做好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的“长板”,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和“互联网+”作为重要支撑,把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互联网+”作为重要手段,推动贵州旅游业爆发式增长。
“贵州哪里好玩活动多、哪里交通拥挤,游客从哪里来又喜欢贵州哪里?”在贵州旅游“井喷式”增长的大环境下,这些关于旅游的吃住行游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一一呈现在大众面前。今年4月发布的《贵州省“全域旅游融合应用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运用数据的智慧旅游,为贵州旅游升级增加新的动力。
运用大数据发展旅游,是贵州集约化、绿色发展旅游产业的智慧体现。
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充分展示我省有效推动旅游产业扶贫,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国内外嘉宾将再次见证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历程。
7月15日,2018“跑贵州”系列赛(修文站)“行知修文·心净桃源”山地马拉松赛在修文县农业嘉年华鸣枪起跑,来自国内外的2000余名运动员参赛。该赛道总长约21公里,周边山青岭秀、风光旖旎,参赛者充分感受到“人在画中跑”的愉悦。(杨 静)